

1925年4月,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踌躇满志地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小说。小说问世后,市场反响平平,6个月仅售出2万本,菲茨杰拉德的暴富梦想破灭。直至15年后,他依然郁郁寡欢,认为自己的生涯一事无成,作品无人问津,最终抱憾离世。
100年后的2025年4月,一场以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为名的纪念活动在全美各地展开。小说的场景被搬上舞台、代入现实,小说的主旨在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上再次引发讨论,小说的主人公再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
他就是,杰伊·盖茨比。
帝国大厦的绿灯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家的码头尽头,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在盖茨比眼中,这盏绿灯象征着他理想的生活;在美国人眼中,这盏绿灯象征着“美国梦”。
小说出版百年之际,美国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玩梗”的机会。4月11日,纽约帝国大厦亮起绿灯。百老汇音乐剧《了不起的盖茨比》执行制作人马克·沙克特说,“让代表希望与爱的绿灯照亮纽约的天际线,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式来纪念这个故事呢?”
在全美各地,小说纪念活动从年初就已开始,四月更是达到高潮。百老汇推出特别版音乐剧。展演期间,剧迷们可凭票在纽约多间酒吧和餐厅享受折扣。某些餐厅还推出盖茨比联名特色餐品,吸引游客消费。
纽约的广场饭店见证了小说的高潮部分:盖茨比与汤姆·布坎南在此对峙,黛西对豪门的难以割舍,为盖茨比的悲剧埋下伏笔。对于这一桥段,广场饭店一直引为经典,乐此不疲地开发周边项目,比如“盖茨比套房”和“盖茨比套餐”。
在菲茨杰拉德的老家、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当地将举办多场纪念展览、小说全本朗读会、小说主题研讨会,以及菲茨杰拉德自传发布会;在小说的主要取景地长岛,大颈图书馆将举行小说主题艺术展和座谈会。
小说中,黛西与盖茨比在路易斯维尔初识并坠入爱河,但盖茨比随后应征入伍,黛西则嫁入豪门。现实中,菲茨杰拉德每次来到路易斯维尔,都会在塞尔巴赫酒店喝波旁酒、抽雪茄烟,并会见辛辛那提黑帮分子乔治·雷莫斯,此人正是盖茨比的原型。为了纪念小说出版百年,路易斯维尔举行波旁酒品鉴会,展演小说主题的芭蕾舞剧,并在海滨植物园举办盛大派对,还原小说中的奢华场景。
化作泡影的“美国梦”
奢华,是许多纪念活动的共同基调。但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基调恰恰是对美国爵士时代奢靡之风的批评,而非欢庆。那些以“奢华”为噱头的营销者,其实都误解了菲茨杰拉德的本意。沙克特说:“这是一则终极警示故事,作者警告的正是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以及活在过去的诸种危险。”
同样讽刺的,是绿灯这个意象。绿灯体现了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的极致乐观主义。他们一眼望去,未来无限美好,然而华尔街股灾无情地粉碎了幻想。1933年,早已过气、沉迷酒精的好莱坞编剧菲茨杰拉德,拖着不听使唤的双腿亲自登上了纽约帝国大厦。和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卡罗威一样,他原以为纽约是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但当他站在大厦顶部俯瞰纽约时,他的幻想也破灭了。
菲茨杰拉德写道,“我发现了这座城市最大的错误。它并不像纽约人想象中那样是一望无际的峡谷,而是有极限的……纽约毕竟只是一座城市,而不是一整个宇宙。”
破灭的不只是菲茨杰拉德的个人梦想,还有《了不起的盖茨比》所代表的美国梦。1931年,詹姆斯·特鲁斯洛·亚当斯提出了“美国梦”的概念。在他看来,美国梦就是坚持让普通人尽可能在各方面拥有与富人平等的机会。然而当这个短语成为美国人的口头禅时,它早已发生了变异,最终含义几乎与亚当斯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今,当美国人在讨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及社会阶层固化时,他们有了新的口头禅:“美国梦”早已被“美国梦魇”所取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提出一种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的经济效应,验证了美国经济不平等现象与社会阶层固化之间存在正相关。
菲茨杰拉德本人从未在小说中使用“美国梦”一词,但他在1925年小说出版时就曾暗示,美国梦或许是一个谎言,或者至少是一种幻想。他在小说结尾写道,“他的梦想似乎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但其实早已在身后。”
盖茨比始终眺望绿灯,因为绿灯代表了希望、新生、爱。但别忘了,这个愿意为绿灯付出一切的主人公,早在故事倒叙的开始,就已经死了。
相关文章:
100年后,“盖茨比们”仍在眺望绿灯04-22
大打关税战 白宫在一个命门上“自废武功”04-21
伊朗外长说对伊美会谈必须极度谨慎04-21
巴西向中国毛遂自荐替代美国(中国新闻网)04-20
美国一架小飞机坠河,致3人死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