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图/文 严曹琼
在心脏持续跳动的状态下,仅通过微创穿刺通道,将封堵器精准植入,悄然解除了潜在的卒中隐患。近日,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顺利完成全市首例可生物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植入术,标志着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迈向更安全、更符合人体生理特性的新阶段。
未关闭的“心窗”遇上可降解技术
1个月前,53岁的王先生(化名)因突发脑梗死住院治疗,经系统排查发现病因竟源自心脏——卵圆孔未闭。脑梗死病情稳定后,王先生慕名来到嘉兴一院心血管内科莫斌峰副主任医师门诊,寻求进一步治疗。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维系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正常情况下应在出生后自然闭合。未如期关闭,左右心房之间会存在异常沟通,就是卵圆孔未闭(PFO)。
多数情况下,这道“小窗”隐秘而安静,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容易在检查时被发现。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下,这扇未闭的“小窗”可能成为隐患,与隐源性脑卒中、顽固性偏头痛、潜水员减压病及低氧血症等密切相关。
据了解,PFO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封堵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介入封堵术传统采用镍钛合金封堵器,虽能有效闭合心脏血液循环右向左分流通道,但金属材料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带来血栓风险,并影响未来心脏检查及治疗。
莫斌峰解释:“新型可生物降解封堵器采用特殊材料,既能实现即刻封堵,又会在‘完成使命’后逐渐被人体吸收,如同为心脏装上了一扇会‘自动消失’的安全门。”
精密科技
开启心脏介入治疗新篇章
心血管内科主任翟昌林主任医师团队对王先生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在充分沟通后,制定了微创的可生物降解封堵器植入方案。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心血管内科、超声科及护理团队紧密配合。通过超声与X线实时双导引,莫斌峰通过患者大腿根部的股静脉穿刺口,将可降解封堵器精确送达目标位置,并完成释放,即刻超声显示心脏血液右向左分流消失,意味着卵圆孔已被完全封堵。
王先生手术全程清醒无痛感,手术次日即下床活动,术区也无明显不适。“没想到困扰多日的脑梗隐患,通过一个针眼大小的创口就彻底解决了。”
“相比传统金属封堵器,可生物降解封堵器具有三大技术优势。”翟昌林指出,“一是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充当临时桥梁作用,促进完成自体组织修复,封堵器可在6至12个月内逐步降解,最终被自体组织完全替代;二是更优的组织相容性,可降低长期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三是保留房间隔的生理结构,减少今后对再次手术操作的干扰。”该技术特别适用于年轻患者、对金属敏感人群及需要定期接受磁共振检查者。
嘉兴一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区域心血管疾病诊疗的领航者,在胡惠林院长带领下,已成功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复杂冠脉介入治疗、复杂心律失常消融等前沿微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创新,为更多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带来更优的预后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上海为何如此需要沪乍杭高铁?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