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发布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暑期防电诈,收好“护娃指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2: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白炯昕

暑假里,中小学生接触手机、网络的时间增多,骗子们也盯上了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小学生。近日,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梳理统计显示,近期涉及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显著上升,其中游戏交易类、冒充公检法类、虚假购物刷单类诈骗尤为高发。孩子们的一个好奇点击、一次“配合调查”,就可能掏空家长的钱包。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提醒,家长应有效管控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传授他们基本的防骗知识。

案例1:游戏虚拟世界 藏着真实陷阱

暑假开始不久,11岁的小源就在凌晨偷偷拿起爷爷的手机登录游戏。一个“热心队友”主动加他微信,并在视频聊天中一步步诱骗小源对着另一部手机操作,多次索要银行卡验证码。当爷爷醒来,发现银行卡里辛苦积攒的25000元已不翼而飞。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指出,未成年人受骗操作家长手机进行游戏交易是近期高发的诈骗类型之一。

同样的噩梦也发生在12岁的小鸿身上。他组队玩手游时结识“好友”,被诱骗加微信视频聊天,随后按对方指示操作母亲的手机,导致银行账户损失6594元。据悉,骗子多以“免费送皮肤”“高价买账号”为饵,诱导青少年扫码、转账或开启屏幕共享,最终通过自动扣款等方式窃取资金。

民警强调,游戏内交易务必使用官方平台,任何要求私下扫码、转账或索要验证码的,100%是诈骗。

案例2:专盯追星族恐吓 孩子易惊慌失措

“你的快手号被人盗用发布违法信息!”“你泄露了明星隐私,公安机关要调查!”此类冒充公检法或明星团队的恐吓话术,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惊慌失措。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分析,这类诈骗占比约23%,主要针对崇拜明星的青少年女生。

13岁的小琪在网上看到“添加明星QQ”的信息。添加后,对方立即变脸:“你涉嫌泄露隐私,我是警察,要配合调查!”惊慌的小琪拿起母亲手机按指令操作,3万多元瞬间被转走。11岁的小莹在快手上被“好友”冒充“警察”,以账号异常需配合调查为由,骗走父亲卡内8590元。

骗子利用未成年人畏惧权威的心理,诱导其避开家长独自操作手机转账。泉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提醒,公检法机关不会线上办案,更不会让未成年人操作转账!

案例3:先施以小利 再实施诈骗

打赏能退款!”“刷流水可解封账号!”“做寄拍轻松赚钱!”这些打着“福利”“兼职”旗号的诈骗,让本想赚零花钱或挽回损失的学生们跌入深渊。此类虚假购物、服务及刷单诈骗占比也非常高。

13岁的小苇在打赏主播后,收到“助播”私信称可退未成年人充值款,被拉进群要求“完成任务”。她信以为真,用爷爷的银行卡多次“打赏”,损失数万元。

大学生小渝搜索兼职信息,被引入钉钉视频会议,以“刷单返利”为名扫码转账,损失超万元。大学生小吴轻信网友“刷微信流水解封账号”的谎言,在微信群发红包被骗3644元。骗子往往先施以小利,待受害人投入大额资金后便消失无踪。

提醒:莫让辛苦钱成骗子“暑期红利”

面对暑期高发的学生群体被诈骗案件,泉州市反诈骗中心向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发出核心防护指南。

家长应妥善保管手机支付密码、银行卡信息,避免孩子知晓。定期检查支付软件绑定的免密支付、自动扣款设置,关闭非必要功能。

明确告知孩子,任何索要密码、验证码,要求扫码转账或屏幕共享的陌生人都是骗子。

游戏账号、装备交易务必在官方渠道进行,拒绝私下转账或点击不明链接。

面对可疑情况,坚守“不轻信、不透露、不扫码、不转账”原则。尤其在转账前,必须“问家长、问老师、问警察”(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咨询)。

家长需关注孩子暑期网络社交与金钱使用,发现孩子异常通话或长时间操作手机,应及时询问沟通。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

暑期防电诈,收好“护娃指南”07-22

岑巩县㵲水街道:濒临暑假重防护,关怀花朵欣向荣07-15

国补提前结束了?最新通告:国补第二阶段继续实施期限确定,7月中旬开放申领至12月31日统一截止07-15

警方紧急提醒:卸载!卸载!有人账户余额全没了07-14

国补政策暂停后恢复第二阶段7月重启继续!官方最新回应消息:全国统一截止时间2025年12月31日结束07-12

“一生一策”的心理健康档案怎么建07-04

微信迎重大更新!网友:一直想要07-04

陈某(男,64岁)开车时低头看手机,致3死3伤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