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作者 刘星 编辑 屠晨昕
华盛顿的政策风向,最近变得比春天的天气还要快。就在前两天,一场看似要席卷全球的“对等关税”风暴还在酝酿。一时间,全球市场恐慌、分析师疾呼,将2025年比作“1929年经济大萧条”,仿佛经济衰退的阴影已笼罩头顶。白宫官员言之凿凿,声称此举旨在倒逼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实现“制造业回流”的宏伟蓝图。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首都华盛顿白宫展示签署后的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然而,剧情反转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先是对除中国外的大多数国家按下暂停键,紧接着,就在4月11日深夜,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悄然发布通知,宣布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硬盘驱动器、平板显示器乃至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等一长串关键电子产品,全面豁免“对等关税”。这项豁免甚至可以追溯到4月5日,已经交了冤枉钱的企业还能申请退款。
这波操作,让此前信誓旦旦要让制造业“回家”的口号显得有些尴尬。毕竟,这些被豁免的产品,正是美国严重依赖海外制造的典型代表——苹果公司90%的i-Phone在中国组装。有分析师直言,若关税落地,i-Phone价格恐飙升至2000美元以上,这对消费者和苹果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豁免消息一出,苹果(AAPL)、微软(MSFT)等科技股应声大涨 ,市场的反应再直接不过了。
哈姆雷特的抉择:贸易保护还是科技霸权?
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政策反复,不禁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这似乎正是当前白宫面临的困境:是选择“成为”(to be)一个不惜代价、用关税壁垒强行重塑国内产业格局的贸易保护主义者,哪怕这会撕裂全球供应链、推高通胀、惹恼盟友、甚至可能扼杀赖以生存的科技创新?还是选择“不成为”(not to be)被这种冲动裹挟的国家,优先维护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安抚强大的科技巨头、承认全球化的经济现实,即使这意味着在贸易保护的“纯洁性”上打折扣?
历史似乎总在重演。六年前,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白宫同样是高举关税大旗,最终却也对苹果i-Phone等关键产品网开一面,给予了豁免。这表明,科技巨头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以及它们所依赖的复杂全球供应链,使得它们在贸易战的炮火中,总能找到某种“特权通道”。

新华社 发
“制造业回流”:口号响亮,现实骨感
推动制造业回流,无疑是近年来美国政府的核心议程之一。《芯片与科学法案》(简称《芯片法案》)豪掷约527亿美元补贴,意图重振美国半导体雄风。法案出台后,私营部门确实也画出了投资近4000亿甚至6500亿美元的大饼,商务部也已初步承诺向15家公司的23个项目提供超过300亿美元的资助 ,目标是到2032年让美国生产全球近30%的尖端芯片——听起来很美,对吧?
然而,现实却远比口号骨感得多。在美国建芯片厂,成本比亚洲高出30%到50% ,没补贴就没竞争力。建一个厂需要三年 ,重建整个生态系统更是遥遥无期。更要命的是,人从哪里来?据预测,未来新增的11.5万个岗位中,可能有高达6.7万个(近60%)因为找不到合格人才而空缺。至于像i-Phone这样高度复杂的消费电子产品,想完全搬回美国?分析师认为,没个几年、几十亿美元根本不可能,而且价格可能翻两三倍 ,消费者会买单吗?
全球电子产业经过几十年演化,早已形成以亚洲为中心、盘根错节的供应链网络。苹果在中国经营多年的供应商体系,岂是说搬就搬的?最近对手机、电脑的关税豁免 ,无异于默认了一个残酷现实:短期内,大规模回流不现实,美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制造”。
所以,“制造业回流”更像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克服重重障碍的马拉松,而非一蹴而就的冲刺。尤其是在消费电子组装领域,难度远超特定芯片制造环节。白宫的政策制定者们,显然不得不在长远战略(回流)和短期阵痛(通胀、供应链中断)之间反复权衡。这次的关税豁免,似乎就是经济务实考量暂时压倒了保护主义冲动的明证。
“技术民族主义”的紧箍咒与全球化的现实引力
“技术民族主义”(Techno-nationalism)这个学术词汇正成为理解当前美国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的一把钥匙。简单来说,就是把国家的技术实力和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紧紧捆绑在一起,强调技术自主可控,通过政府干预扶持本土产业,并用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手段限制关键技术流向竞争对手。
收紧半导体、AI等高科技出口,限制双向投资,用《芯片法案》补贴国内产业并阻止其在竞争对手国家扩张先进产能,推动供应链“友岸外包”,甚至将关税也赋予了技术遏制的意味。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在大国之间的长期战略竞争中,保住美国的技术霸主地位。
然而,这种内向、封闭的逻辑,却与当今世界科技产业高度全球化的现实发生了激烈碰撞。现代高科技,特别是半导体,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分工格局,创新也越来越依赖跨国界的知识流动和人才合作。

2024年,在第二届链博会数字科技链展区,美国苹果公司精选4家中国供应商携手亮相展台。新华社 发
强行“脱钩”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生产成本飙升,美国科技公司也会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影响营收和研发投入。限制合作甚至可能拖慢全球技术进步的步伐。
电子产品关税豁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手机、电脑这些与中国供应链深度捆绑的产品,强征关税只会导致美国物价飞涨,损害消费者和苹果、戴尔等本土品牌。豁免,是技术民族主义向经济现实的低头。
走在贸易与科技的钢丝绳上
白宫的这场“哈姆雷特之问”,归根结底,是在相互冲突的目标之间走钢丝:既要挥舞贸易大棒、高喊“美国优先”、遏制竞争对手,又要维护经济稳定、科技领先和企业利益。关税豁免和芯片管制的反复,不过是这场艰难平衡术的具体体现。
地缘政治的博弈、国内政治的算计、经济现实的约束、技术发展的逻辑以及科技巨头的施压,共同塑造了这个困局。未来,政策很可能继续在强硬与务实之间摇摆。最终的落点,取决于哪种力量——国家安全的鹰派呼声,还是经济顾问和产业界的现实考量——能在白宫的权力游戏中占据上风 。
答案或许仍在风中飘荡,但这场关于“贸易乎?科技乎?”的追问,无疑将贯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作者刘星,北方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赖清德把台湾经济推向两大致命危险04-16
好莱坞兴衰折射美国软实力之变04-16
中信建投:中期维度仍不可轻言抄底美债04-16
极石汽车创始人昌敬清空账号,去年因“套现近9亿却劝投资者耐心一点”登热搜04-15
新华鲜报丨社融增量超15万亿元!金融“活水”激发经济活力04-15
白宫的哈姆雷特之问:贸易乎?科技乎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