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锤炼“四力” 唱响时代主旋律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与思考
张江林 黄滟
作为武陵山腹地新型主流媒体品牌,贵州省铜仁市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工作室(以下简称“深度”工作室)自2022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通过锤炼“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敢于责任担当,千钧笔力,“声”“动”音画,在新闻报道中传递党的声音,唱响时代主旋律,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新篇章凝聚正能量和提供舆论支撑。
一、“零突破”:“四力”锻造“深度”报道新高度
饱含方方面面的热烈期待、无私关心和大力支持,“深度”工作室的记者(通讯员)在主持人、高级记者、铜仁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张勇带领下,纷纷主动深入基层一线、新闻现场,挖掘好铜仁故事,依托铜仁融媒体多平台矩阵,立体化传播渠道,以深度报道为核心抓手,历练成“脚力深入一线、眼力捕捉亮点、脑力剖析本质、笔力凝练表达”的实践模式。该模式提升了铜仁融媒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增强了受众的互动性和粘性,打造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融媒体品牌,实现了当地新闻报道获中国新闻奖、“深度”栏目荣获第三十八届(2022年度)贵州新闻奖一等奖的“零突破”。据不完全统计,荣获贵州新闻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网络)新闻奖、全国城市党报新闻奖、全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等136篇(次),其中一等奖16篇(次),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肯定性批示。工作室连续两年获市级考核“优秀”等次。编辑记者获国家、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其中,工作室主持人先后被授予首届“铜仁市十大杰出青年”“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贵州人善行——最美新闻人”、全省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茶文化推广工作者”、首届“全国地市报优秀记者”、首届“全国城市党媒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被聘任为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铜仁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等。著名学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为工作室题词,勉励采编人员持之以恒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全力以赴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理论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映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党性原则与人民性统一,这一理论体系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深度”工作室以此为纲,构建“服务大局+贴近群众”的双重叙事逻辑,展现党媒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1、党性原则:导向与深度的统一
工作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防“低级红”“高级黑”,对铜仁绿色发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等特色元素进行创意策划。推出“铜仁”“梵净山”“乌江”等IP系列报道、主题报道、深度报道等。策划红色主题《困牛山 信念山》融媒产品,运用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分析框架,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以长征精神、红色气质赋能新时代价值观建设,提升传播感染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同时,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六大生态产业、强村富民、文明创建等省市重大决策部署,推出《解码铜仁“76554”》《澎湃铜仁》《路径与实践:梵净山IP加快推进铜仁旅游高质量发展》《梵净山:一山千溪武陵源》《城市品牌与运用: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铜仁茶,天下香》《铜仁有佳木 全球闻茶香》《梵净山:绿色与梦想一起飞》《乌江文化:追寻与重塑进行时》《和美:铜仁“懂”绿》《奋楫争先向未来!铜仁逐“绿”前行》《“绿色+”之魅》《枝繁叶茂:铜仁生态林业“绿富美”》《“瓶颈”一破天地宽》《棋“弈”!铜仁亦在“博弈”》《崛起武陵山:铜仁喀斯特的诗意表达》《情撒武陵山深处——新华社定点帮扶铜仁市石阡县一线见闻》《踔厉奋发写辉煌 铜仁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幸福不“动”产!贵州铜仁护航梵净山初心如磐》《山欢水笑百姓富——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观察》等重磅报道。其间,推出《澎湃铜仁》电子书,在梵净云天APP、天眼APP主流媒体同步推送,总点击量突破百万,社会各界反响良好,从坊间到官方赞许有加。这是铜仁新闻媒体单位推出的第一本电子书、铜仁第一本新闻作品电子书等,为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摇旗呐喊,全力以赴凝聚正能量。
2、人民立场:真实与贴近的融合
践行“脚板底下出新闻”理念,工作室记者(通讯员)深入全市172个乡镇(街道),通过《众志成城筑牢“安全堤坝”》《铜仁:党旗飘扬防汛第一线》《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等报道,展现党群同心、共克时艰的实践力量。挖掘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时代精神。先后推出身残志坚的王昭权、因公殉职在脱贫一线的文伟红、国家非遗项目苗绣传承人石丽平、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典型赵春莉、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侯元军等先进模范。工作室成员王浩在玉屏侗族自治县麻音塘街道驻村时,围绕“一宣六帮”工作,与群众深入沟通交流,收集对乡村振兴的期望和需求,协调帮扶部门到村开展政策、会议精神宣讲,采写出《微观玉屏》等对当地先进做法和典型人物的报道,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贡献媒体力量。精心策划采写的内参《领导参阅》直击基层“痛点”“堵点”,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民意支撑,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创新路径:“四力”锤炼与融媒转型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形态与受众需求发生深刻变革。“深度”工作室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实践,走“四力”筑基、融合转型路径,通过平台赋能与内容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舆论合力。
1、锻造新时代新闻报道内核
融媒体时代,工作室坚持以夯实“四力”为内核。将“脚力”视为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始终扎根基层,夯实报道根基。记者(通讯员)常态化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挖掘鲜活素材。在报道乌江流域党建联建时,记者长期跟踪走访,以第一手资料呈现治理成效与挑战,推出深度报道《乌江岸边党旗红——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的铜仁实践观察》《党建引领聚活力——铜仁全面推进“六共”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红动乌江:“铜仁实践”更给力》,使报道兼具真实性与深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带来的切实变化和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
将“眼力”放在对地方发展脉搏的精准把握,提升新闻敏锐度。面对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崛起,记者迅速捕捉其战略价值,推出《铜仁“新”梦》《铜仁“新”局》《铜仁“新”机》《铜仁“新”未来》《铜仁“新”跨越》《铜仁“新”期待》《铜仁为什么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铜仁为什么能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给铜仁带来了什么》《铜仁:以“富矿精开”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等系列报道,从政策、创新、产业链等多维度剖析,既回应社会关切,又为产业发展提供舆论助力。将“脑力”思考深化,强化内容深度和分析。在推出《风起梵净山》《出发!“梵净西游记”》《乌江,奔流》《乌江,澎湃》《乌江,浩荡》《秀美黔东景色新——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等报道时,不仅展现自然景观,而且深入探讨其生态价值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逻辑,更赋予报道决策参考价值。这种对深度报道本质的挖掘,体现了新闻人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纵深。
将“笔力”创新表达,拓展传播纬度。“笔力”是融合传播的关键,工作室以《梵净山,磅薄》《铜仁,激荡》《铜仁“懂”绿》《擦亮锦江IP》《“梵净药库”崛起正当时》等优质文本为基础,结合短视频、H5页面等融媒产品,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在对苗绣非遗报道中,短视频以视觉冲击吸引年轻群体,H5页面以交互叙事深化文化认同,多形态内容适配不同平台,传播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2、平台赋能与多元传播
面对不再是“你写我看”“你说我听”的单向输出模式,工作室依托融媒中心“中央厨房+垂直账号”的矩阵架构,实现一次采集、多态分发的集约化生产,转型构建“深度报道+多元传播”的融合生态。一方面,依托报、网、屏、端等全媒体矩阵,差异化分发内容:网、屏、号端侧重短视频与互动产品,纸媒端深耕深度文字报道,满足用户碎片化与深度阅读双重需求。工作室成立至今,在融媒体各平台刊发多形态稿件616篇(次)。另一方面,围绕地方特色策划融媒产品,如铜仁茶IP系列,铜仁《从后发赶超到先行先领》《从蓝图落地到步伐铿锵》《从弯道超车到开放前沿》等系列报道,跨平台联动放大传播声量,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天眼APP、众望APP、多彩贵州网等省级以上媒体刊发312篇(次),获用户点赞评论转载数百万次,形成“线上引流、线下共鸣”的立体化传播格局,让铜仁好声音嘹亮久远。至此,技术不再局限于提升效率,更成为驱动内容创新、重构媒体关系的核心引擎,新型主流媒体从“技术应用者”向“系统设计者”跨越。
四、范式突破:新型主流媒体的进路样本
在新媒体浪潮冲击下,传统主流媒体正经历从“内容为王”到“范式重构”的深刻变革。“深度”工作室面对竞争压力,以品牌塑造与人才困境为切口,探索新型主流媒体的突围路径,为行业提供了“破”与“立”的范式样本。
1、品牌塑造:从创新守正到主动破圈
在抖音、视频号、头条号等商业平台主导的流量竞争中,“深度”工作室勇敢面对信息碎片化与传播效率的挑战,打造本地差异化品牌护城河。以“流程再造”突破传统新闻生产线性叙事惯性,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数据预判热点、提前储备素材,将深度报道的制作周期压缩,将“硬新闻”“软操作”,实现“快而不浅”“硬而可读”的时效性传播力突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省委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工作室围绕主题教育、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行动展开全方位落地策划报道,推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贵州省铜仁市守牢生态底线促高质量发展》《奋楫争先向未来!铜仁逐“绿”前行》《“绿色+”之魅》《铜仁: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大龙“新”答卷》等深度报道,以“摘要推送+完整产品”的组合拳,将宣传内容、政策精神拆解为与社交媒体适配的饱满“信息颗粒”,重构报道生态。多篇稿件被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央媒刊发,以实干实绩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全市发展进程“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既满足了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又通过算法推荐实现精准引流。这种“深度内核+轻量化表达”的范式,重构了品牌生态的传播链条,使专业性与传播力不再对立。
塑造品牌,工作室确立了让受众“阅”铜仁看融媒“深度”报道目标,以“专业权威”为矛,邀请领域专家构建“智库型”线索、点子报道库,将报道内容转化为政策解读、发展状况的“标准答案”;对表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枯燥”内容,针对不同平台特点,制作适配的互动式融媒产品,让用户通过H5问卷、线索征集等参与内容生产。这种“专业基因+用户共创”的模式,既巩固了新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优势,又以开放姿态融入新媒体话语体系,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的范式跃迁。
2、团队建设:人才与机制双重驱动
“深度”工作室日常通过“实战练兵”淬炼队伍。主持人带头策划重大选题,组织基层调研采访、业务培训与学术研讨,推动成员“四力”协同提升。同时,建立“策采编发”一体化流程,鼓励记者跨行业、跨部门协作,进一步激发创意活力。对“能写会摄善剪”复合型人才短缺痛点,构建“培训-实践-激励”三维培养链:通过“新闻+技术+策划”跨学科、交叉学科培训,将传统记者转型为“全媒体策展人”;设立项目制创新小组,以实战孵化短视频编导、数据分析师等新角色;推行奖励优秀员工与项目分红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与福利,让人才价值与机构发展深度绑定。这种将人才视为“创新生态”而非“生产工具”的思维转变,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可持续的人力资源范式。
五、并非结语:秉承“工匠精神”进行时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走转改”永远在路上,秉承“工匠精神”进行时!锤炼“四力”传递党的声音,唱响时代主旋律,本质是一场“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实践。“深度”工作室的探索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锤炼“四力”这个融媒转型的根基,让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成为突破路径。打破“内容-渠道-人才”的传统固有边界,以生态思维重构生产逻辑,以现代技术赋能激活传统基因,才能在媒体嬗变中完成从“主流媒体”到“主流传播”的质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坚实的舆论基石。这既是地方媒体的突围样本,更是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方向启示。
张江林,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铜仁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民间文化等。先后参与主持省部级、地厅级课题6项。在《贵州社会科学》《唐山文学》《中华读书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刊物和报纸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100余篇。2023年获得铜仁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4年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贵州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黄滟,女,2000年11出生重庆,现为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持和参与校级以上课题3个。在期刊报纸发表论文3篇。
一审:陈琴
二审:林秀姜
三审:文波
相关文章:
顺利完成多个重要工程节点 贵州一季度铁路建设跑出“加速度”04-08
【黑龙江日报】油田增效+绿色农牧双翼齐飞 | 媒体看大庆04-07
媒体聚焦 |交警支队邀请市融媒体中心随警作战报道清明假期疏堵保畅工作04-07
三月街期间,大理这几条公交线路临时调整04-07
铜仁市融媒体中心“深度”报道工作室:锤炼“四力” 唱响时代主旋律04-07
胖东来起诉“红内裤”事件博主04-06
共植新绿 建设美丽中国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