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之美,始于文明;一城之治,见于细节。垃圾分类虽是城市治理的细微之处,却折射着文明发展的深层逻辑,更牵动着市民生活的幸福质感。
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建设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为目标,创新构建“制度为纲、链条健全、宣传筑基、执法护航”四位一体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依托完善的垃圾处理终端为垃圾分类提供有力支撑,创新举办“跟着垃圾‘趣’旅行”主题研学、“携手‘童’行助环保”等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分类成效显著。
如今,惠州新风拂面,文明有礼:街巷间,分类投放点整洁美观,市民自觉分类倾倒;社区里,志愿者耐心指导,邻里互助破解分类难题;小区中,环境整洁,面貌焕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治理体系,探索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

仲恺高新区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行动游戏互动。
制度为纲
构建“1+N”制度体系,加强跨部门协作
制度构建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核心支撑,法规完善是巩固治理成效的根本保障。
高位统筹强保障。惠州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县(区)工作协调机制及例会制度,连续四年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一把手”主抓、“一盘棋”推进的工作格局。
制度护航建体系。以《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为纲领性文件,配套出台《惠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惠州市生活垃圾收运处设施全链条监管制度》等制度,构建“1+N”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分类标准、投放规范、法律责任,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强化源头减量、过程监管、末端处置的全链条法治保障。
规划引领明路径。制定《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提档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会同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文明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印发《惠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发展实施方案》,逐年印发工作要点,形成“近期可操作、中期有突破、远期成示范”的规划矩阵。通过制定年度任务清单、责任分工表、项目推进图,建立“行业主管+属地落实”双责任制,确保各项举措可量化、可考核、可追溯。
部门协同聚合力。惠州市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制定分类标准与收运流程,统筹推进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市教育局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市商务局监督指导各大型商超落实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开展“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光盘行动”等有关制止餐饮浪费主题宣传活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提升资源化利用效率;团市委广泛发动青年力量,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市环卫事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惠城中心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工作,配足配齐分类收集、运输设施设备,规范标识涂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类运输路线、时段和作业形式,不断优化垃圾分类收运处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构建起“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置、全民参与”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链条健全
聚焦投收运处全过程闭环管理
在市区南湖明珠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设施一应俱全,包括四分类桶、照明设施、洗手池等,周边环境整洁,大大提升了居民投放垃圾的体验,进一步优化了小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像这样干净整洁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站),在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及仲恺高新区共有2348个。“为提高居民的投放意识,干净整洁又便民的垃圾分类点是最基础的,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要给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东西。”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小的垃圾分类点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民生温度就藏在提升的细节里。”
以抓好分类投放为基础,惠州聚焦垃圾分类全链条建设,通过推动源头减量、健全收运体系及强化末端处置,打通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链条,持续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精细化水平。
在惠州,分类惠民是根本导向,群众参与是核心标尺。生活痛点出现在哪里,分类革新就延伸到哪里。
在源头减量上,惠州以制度创新驱动源头治理,对商超、酒店等重点场所实施分类减量与限塑管控。
在收运体系上,构建“专车专运、定时定线”分类收运体系,配备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四分类专用车辆,严格实行分类收运频次与路径管理,杜绝混装混运。
在末端处置上,惠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目标。全市已建成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厨余垃圾处理终端8座以及大件和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再生项目7个,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的困境。
目前,全市城区883个居民小区、500个公共机构、84个公共场所和1950个经营区域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宣传筑基
线下活动如火如荼,线上宣传同步发力
“以前学生都不愿意分配到清扫垃圾桶的卫生区域,但是实施垃圾分类后,垃圾分类小屋干净整洁,学生再也不害怕打扫了。”垃圾分类宣讲员钟小梅讲述了学校实施垃圾分类后的变化。
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培育打造“百人宣讲团”,创新宣讲模式,以方言、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推动垃圾分类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市将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市委组织部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市、县(区)各级各单位垃圾分类业务骨干、志愿服务宣讲人员、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等开展培训交流、现场观摩,近年来组织培训上百场次、参训人员超2500人次。
当“分类微课堂”让4.8万市民“云端充电”,垃圾分类线下主题活动为175万人次铺就绿色实践之路,惠州正以创新机制激活全民参与的生态自觉。通过实施“分类微课堂”、推选垃圾分类体验官,开展志愿百日行、垃圾分类线下主题活动,开放一批宣传科普基地,组建学生志愿社团等,让每位市民都成为垃圾分类的主角。
线下活动如火如荼,线上宣传同步发力。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依托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和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全面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相关政策法规,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以及《南方日报》、广东卫视《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等央媒省媒广泛报道。其中,在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累计刊发报道34篇、触达25万人次。
执法护航
健全违法线索移交、案件查办、结果反馈机制
4月21日,惠城区水口街道分类专班联合村(社区)组成检查组,对下源村、联和村等6个点位开展拉网式检查,通过核查公示栏是否张贴分类海报、垃圾桶是否更新分类标识,现场补充破损海报12张。同时重点检查桶点是否存在“混装混运”“桶身脏污”问题,对3处垃圾满溢点位要求物业2小时内清运……
近年来,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健全违法线索移交、案件查办、结果反馈机制,加强对垃圾混投混装混运、分类责任落实不到位等行为的劝导,对屡教不改的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接下来,惠州市将严格落实住建部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具体工作安排,持之以恒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制定垃圾分类提质扩面三年行动方案、志愿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要点,修订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指导目录等系列配套制度文件,深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有效提升全民参与水平。
(记者谭琳)
相关文章:
热解读丨从五年规划编制读懂我国政治优势05-22
“株洲制造首星”在酒泉成功发射 株洲将成为具备卫星全链条研制能力城市05-22
宁夏全面进入2025年汛期,请注意防范!05-20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我市已有1万余人办理开户业务05-19
自媒体称在反间谍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发布所谓“解密信息”,国安部提醒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