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科技创新是“本”和“源”,产业创新是“船”和“桥”,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者缺一不可。
我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力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着力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往往也是“最难一公里”,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创新链产业链仍存在“相望难相见”现象。正如采访调研中相关方面谈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应当像接力跑,顺利“交接棒”是促进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但这个“交接棒”环节,恰恰是对融通聚合各类创新要素体系化能力的现实考验。
贯通产学研:“双盲困境”如何打破
“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长期存在观念与目标的差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刘志迎教授认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和产业供需错位的所谓“双盲困境”,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一大突出堵点。
高校科研院所追求成果的学术价值,注重学术前沿性,往往缺乏商业落地的适配性,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直接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持续进行探索,一时也难产生立竿见影效果。企业则更关注市场需求、产品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需要“接地气”的技术,而这些往往难以在科研体系中直接、快速、精准获取。这种一直存在的科研产业“两张皮”问题,是造成科研产业“双盲困境”、相望难相见的直接成因。
“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成为我省破题的关键。
日前,围绕高端存储芯片的先进封装技术,安徽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与合肥沛顿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展开了合作。
“此次合作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项目是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进行,采用‘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方式,将研究生的培养从高校的科研实验室,拓展到集成电路研究院的中试线和企业的产线,培养的学生实践性更强,更与产业的实际需求匹配。”安徽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副院长曾玮说。
安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正是我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的生动实践之一。
区别于一般的研究院所,安徽高等研究院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新模式,注重在科技创新的实践和实战中培养人才。目前,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产业所需人才,已招收首批735名工程硕博士。
“‘政产学研金服用’有7个维度,核心还是产研融合。目前,我省以‘产研’融合为主轴,深入实施产学研、产研用、产研金、产研服融合等行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互动起来,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介绍。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我省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4年,我省省属高校新增本专科专业点331个,其中新增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272个,占新增数量82.2%;培养了超740名“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聚焦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我省谋划建设了一批顶尖孵化器。目前,全省已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19个,其中国家级67个。此外,通过加快安徽科技大市场及其面向各地的分市场建设,正在形成覆盖全省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在刘志迎看来,相较沪苏浙等先发地区,我省产学研对接融合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技术需求侧看,经济体量决定了我省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引领创新的龙头企业偏少;从技术供给端看,一些高校院所受制于体制和考核机制等因素,许多创新还是立足于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仍待进一步加强。
“要从科研供给、产业需求、考核机制多侧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耦合。”刘志迎建议,供给侧重点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新兴产业成长和未来产业培育至关重要策源力量,需要有长期主义的定力。需求侧重点引导大学和科研院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产业发展需要,搭建各类泛在、通用、便捷的技术对接、撮合交易平台,推动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选题和科技攻关活动,联合科研界和产业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他还建议,在体制机制上优化考核制度设计,根据学科领域不同采取差异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工科,应着力于工程技术,以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为考核指标。
赋权赋能:成果转化热情如何激发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魏宇学说,自己有一段时间非常“纠结”。
手握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却对要不要自己去做成果转化很是犹疑:学校支持吗?失败了怎么办?这些一度让他不敢转化手头的成果。
“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曾让不少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望而却步。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沉睡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开启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这项改革采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把试点单位的所有权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团队获得所有权后自主决策成立企业。
正是这项改革,让魏宇学决定行动起来。
2023年,魏宇学、孙松科研团队向所在学校申请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相关成果按照评估价格增资入股合肥垒行科技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为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服务,产品应用于催化剂、导热材料和热管理材料等领域。
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累计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599项,成果估值约7.21亿元,成立或入股企业114家。
数字的背后,是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释放,也是科研成果价值的加速兑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消除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顾虑。”魏宇学感慨。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如何让科研人员少操心、少走弯路,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条“荆棘之路”。在省院士专家联合会副会长刘志峰教授看来,近年来,我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激发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取得了积极效果。但相较于先发地区,在建设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上,仍需进一步提升。
刘志峰建议,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完善的成果转化服务,帮助他们畅通堵点、降低门槛。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给敢闯敢试的科研人员更有力的制度支持,让他们敢于试错,激发创新创业的动能与热情。
生态建构:“独角兽”的丛林如何育成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尖端科技的研发逐渐从过往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比如,全球部分科技巨头企业在超导线路、拓扑路线的量子计算芯片研发等方面,持续取得重要突破。
从创新链到产业链,正在经历一个向企业为主的“转身”过程,其趋势性和规律性值得高度关注。我省作为有着诸多大院、大所等战略科技力量的省份,如何顺应这一变局,更加突出地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8月2日,江淮汽车携手华为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67天,订车量突破1万台。
同一时间,位于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高速运转,这里装备了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连接、喷漆、涂胶等关键工序全自动化。
机械臂挥舞间,一辆尊界S800便组装完成。在AI视觉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加持下,毫米级精度的细微操控随处可见。
以尊界超级工厂为例,该工厂基于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与华为数据云底座,相当于在数字世界再造了一座工厂。在实体工厂运行的数据通过毫秒级数据采集频率,实现与数字“孪生”工厂的实时联动,可在虚拟环境下观察并实时监控和调用产品、工艺、设备等状态信息,出现异常时进行可视化、数据化的追溯。
如今,我省越来越多的企业深耕专业领域,在技术创新上练就了“独门绝技”,有力发挥了创新主体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2024年全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是由企业牵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我省统筹10.5亿元专项资金,加力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将在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领域,布局实施不少于100项省科技创新攻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目前,我省企业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优势还不够明显,缺乏类似沪苏浙的‘链主型’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创新。”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副主任余茂军认为,以长三角“独角兽”企业为例,安徽的“独角兽”企业为26家,为沪苏浙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科技创新为重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
对此,余茂军建议,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建设一批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新型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建设创新联合体,推动“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梯次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支持大企业成为“链主”,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初创企业加速孵化,构建“乔木—灌木—苗木”创新企业梯队,形成梯次发展的良好生态。
来源:安徽日报
审核:马翔宇 编辑:胡霈霖 校对:解明傲


相关文章:
【日新江淮 创新之问】创新链产业链如何“相望又相见”09-12
解码“冠军小镇”丨德州徐园子乡:小颗粒撬动大市场!全国十分之一色母颗粒产自这里09-10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40条重点举措优化营商环境09-08
乐都区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新图景09-02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 青岛金海牛:从闲置楼宇到10亿元级生态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