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发布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巴渝论坛|从“背篓”里理解城市的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0:2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瑞琳

在重庆,“背篓”是一个特别的符号。你一定听说过“背篓专线”:每天清晨,许多农人背着背篓,踏上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前往城区售卖农货,“背篓专线”之名由此而来。与之相似的,还有“背篓轮渡”“背篓菜市”。前段时间,重庆涪陵区又有了“背篓索道”,村民坐索道下山卖菜,能比步行省去一个多小时。

“背篓专线”出圈时,一句评论在网上获得高赞,“城市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它和另一句话形成了巧妙呼应——“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句话,出自习近平总书记之口,深刻道出了城市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关系。

这种理念,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再度得到系统性阐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一条条论述清晰表明,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人,在于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理解城市的温度,不如就从重庆与背篓的故事说起。不论何时,背篓在这座城市里,总有一席之地。事实上,便捷的交通、实惠的票价、规范的摊位、便利的水电……才是隐藏在一个个特定名词背后的真实内涵。这些细致入微的考量,为城市的人文关怀留下生动注脚,也让抽象的温暖变得可触可感。

暖意,彰显在对微小需求的郑重回应之中。为了让老人们早点抵达市场,“背篓专线”首发时间提前至6:00左右;而为了不影响其他乘客,1-5节车厢被专门设置为“背篓车厢”。小小背篓,装着人的生计,也装着城的体贴。当管理者为背篓而专门调整服务细节,“人民至上”的理念就转化为了可感知的民生实践,城市的温度就有了载体。

暖意,彰显在对发展初衷的自觉坚守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当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大关,城市能级加速跃升,重庆始终不忘把“人”放在关键位置。因为她明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经济数据节节攀升,终究是为了让市民过得更有尊严、更加舒心。发展的“高度”只是手段,民生的“温度”才是目的,城市的进步依靠人更要惠及人。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重庆,也曾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许下承诺——办好群众身边事,“让城市功能更完善、环境更宜居、生活更美好”。承诺了,就不能悬空。从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到打造“标准化菜市场”,从建设无障碍环境,到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这座城市,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民生细节加热善意。

城市的温度要可感知,更要可持续。怎么做?在现象中捕捉需求、在行动中快速响应、在制度中长效保障。形成这种闭环,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让每一份温暖稳稳落地、细水长流。

城市文明的水准,就藏在背篓与车厢的相遇里。当车水马龙的繁荣拥抱竹编背篓的质朴,当经济发展的高度匹配民生保障的温度,当每一种生活都被善待、每一个个体都被呵护,城市自然会生长出更持久的生命力、更深厚的凝聚力,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热爱的幸福家园。

原稿点击>>巴渝论坛|从“背篓”里理解城市的温度-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

巴渝论坛|从“背篓”里理解城市的温度07-22

今天我要赞美——这两座城市!| 农视点07-15

“苏超”火了足球也火了文化07-07

绘就绿色低碳发展新图景,青岛市城阳区开展全国低碳日系列活动07-04

【丝路话语】“厕评”不仅是使用指南,还是“文明试纸”07-03

重庆动物园部分大熊猫出现脱毛情况,园方回应06-29

餐桌上的“颜值担当”来了! 重庆大渡口区义渡美食美器甄选活动获奖名单出炉06-26

郑渝高铁月票“上新” 覆盖了重庆10座车站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