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跨越山海,从贵州大山来到渤海之滨;她扎根社区,将青春岁月化作万家灯火。瑞景街道宝翠花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用17年时光,把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编织成社区治理的细密网络,将群众的“家长里短”谱写成民生服务的温暖乐章,让“小社区”成为承载幸福的“大家庭”。
清晨7点,宝翠花都社区的“家门口食堂”飘出阵阵饭香。
“李奶奶牙口不好,菜要炖得更软烂些。”
“张大爷,这几天天气变化无常,您记得增减衣物。”林则银一边帮着给老人买饭,一边熟稔地和晨练的老人打着招呼。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多年里早已成为常态。从初来乍到面对设施老旧、矛盾频发的困境,到如今社区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她用一句句家常话、一次次暖心行动,编织起社区治理的温暖网络。
“社区治理是盘大棋,党建就是那根牵线的针。”2007年,刚到社区的林则银在党员大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此后,她带领团队构建“三六零”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她说:“咱们党员就是社区的主心骨,楼门里的事儿,得多上点心。”
在林则银的带动下,63个楼门迅速配齐“三长四员”,“小名人楼门”“益寿楼门”等特色党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拓展社区治理“朋友圈”,她主动拜访共建单位,最终与32家单位达成联建,50余项民生项目相继实施,惠及8000余居民。
“小林子,这孩子一放假,我就头疼,没人管可咋办?”一到假期,社区的居民们总有这方面困扰。
“咋办?没人管的孩子,送社区里来就是了,社区管!”林则银了解到部分居民的诉求后,立刻行动起来。她多方协调,打造“24小时自习室”,还联系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解决了社区双职工家庭面对的“带娃难题”,让孩子们有了学习乐园。
老人们“买菜难、吃饭难”的现实困境,像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林则银心头。她看在眼里,焦灼万分。她巧妙盘活闲置资源,精心打造“家门口食堂”,让老人们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不仅如此,对于独居老人,林则银也是关怀备至。她给老人们配备智能手环,如同请来时刻守护的“健康卫士”;安装红外感应系统,全方位保障老人安全;甚至还细心地随身携带老人家的备用钥匙,在危急时刻,这把钥匙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在日复一日琐碎繁杂的社区工作中,林则银敏锐地察觉到,传统管理方式宛如一件“破旧衣衫”,已无法契合居民日益多元的需求。“得想个法子,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她时常在心底这般念叨、思索。
经过反复调研与实践,“七彩民情图”终于应运而生。她手指着“七彩民情图”,认真且耐心地向网格员讲解:“你们看,红色标注的是空巢老人,咱们每天都得上门探望,问问他们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黄色标注的是困难家庭,我们得主动询问需求,及时伸出援手。”说着,她亲自提笔,手把手教网格员准确标注重点人群,眼神中满是专注。
从“13579”工作法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社区工作法,到“八互五交”民族团结工作法全市推广,林则银始终在探索中前行。这些工作法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她17年扎根社区,不断总结反思的成果。
“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唯有把居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我就想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就是我的目标。”林则银真诚地说。
夕阳西下,宝翠花都社区的诗歌长廊里,居民们或诵读诗词,或闲话家常;儿童乐园里,孩子们嬉笑奔跑。望着眼前的景象,林则银布满汗水的脸上洋溢着微笑。这位从大山深处走来的“小巷总理”,正用永不褪色的初心,继续书写着社区治理的温暖篇章。
(天津工人报记者秦帆 见习记者牟笑彤)
来源:中工网
相关文章:
林则银:十七载织就“幸福锦缎”05-05
拧紧节日“安全阀” 确保安全“不放假”05-05
美好生活不将“旧” “焕新生活”在行动05-03
百人受益!居民点赞!小西坪社区携手医院送上“健康礼包”05-02
经常失眠,睡眠质量低?可能是身体缺了它,很多人不知道05-02
汕头东湖社区:从“侨乡旧貌”到“诗意栖居”的焕新之路05-01
用好清单管住涉企乱收费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