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泵站提升水动力管控后,外环西河形成了林水相依、水绿交融的亲水空间。受访单位供图
水质是一条河湖的生命线,也是治水成果大小的终级体现。4月1日,从刚刚过去的“中国水周”活动中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试点提升水动力管控,旨在实现活水畅流调度,以此进一步确保河湖水质稳定改善,让“流水不腐”在居民家门口的河道得到更进一步的具象写照。
“引水”举措旨在让河水永葆“新鲜”
4月1日下午14时许,位于长宁区的外环西河泵站1号泵开启了本周首次活水畅流“引排水”工作,闸门一开,来自苏州河的“好水”缓缓流入。这个位于苏州河南岸最北端的外环西河泵站,地理位置与众不同,它坐落于苏州河河口,闸门一开一合之间,就能将淀浦河、苏州河等周边的活水引入外环西河,“流水不腐”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具象化的写照。
“这样的引水举措每天都会进行1至2次,气温高了,水就要流起来,这样河水就永葆‘新鲜’了。”长宁区河道管理所所长陆云峰表示,根据天气、季节等不同因素,这样的举措一周会实施2-3天。
陆云峰口中所提及的“引水”举措其实就是上海水务部门目前正在不断试点开展的中心城区提升水动力管控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据悉,2016年随着外环西河新开,在近苏州河河口处一座崭新的泵闸投入,这座占地6千多平方米的外环西河泵闸,不仅缓解了区域西部防汛压力,还调活了整体水系,促进了水质改善提升。

作为“新生代”泵闸之一的外环西河泵站实现“单改双”拓宽职能。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作为目前“新生代”泵闸中的一员,外环西河泵站自2018年开始“单改双”拓宽职能,在原先单一的防汛功能基础上叠加了参与活水畅流的调水服务。“我们和周边泵站配合,一起让水动起来。”陆云峰表示,这一“活水”职能全年365天都在持续不断。
坚持之下效果明显。如今,辖区内31条河道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全市名列前茅,外环西河年均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漫步河畔,鱼翔浅底,水鸟纷飞,简约的休憩步道穿插其中,建设河道生态缓冲带、生态驳岸构建等,形成了林水相依、水绿交融的亲水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活场景在这里生动演绎。
泵、闸、河三要素协同联动
实现“动静相宜”
要想实现河湖水质稳定改善,河网水体既要畅流,也要静平,动静相融很关键。目前,上海正在试点提升水动力管控举措,旨在实现水位适宜、动静相宜的水利工程运行调度,以此进一步确保河湖水质稳定改善,让“流水不腐”在居民家门口的河道得到更进一步的具象写照。

“流水不腐”在居民家门口河道得到了具象写照。受访单位供图
“所谓的活水畅流调度,首先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先让水动起来。”市水利管理事务中心水闸科解释说。因此,要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涨落有定时的潮差,守好泵闸这个“门”,让骨干河道的水流得更加活络。
其次,则要在“畅”字上下功夫,让水要流起来,也能静得下。据市水利管理事务中心水闸科介绍,在此过程中,泵、闸、河三要素是提高水动力管控、确保水位适宜的关键所在,必须要发挥好协同联动作用,这样才能发挥治水理水的最大功能效益,“流水不腐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据悉,目前,外环西河泵闸等5座苏州河一线水闸均已通过标准化考核,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工作目标。面对雨水泵站放江后河道保洁、活水畅流和防汛安全等诸多挑战,市水利管理事务中心会同闵行、徐汇两区水务部门联手合作,全力推进淀北片水资源联合调度试验研究,为城市防汛安全和生态环境保驾先试先行。
相关文章:
探访四省灌区看春灌(春耕进行时)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