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组就位!群演老师们,我们再来一遍!”清晨,高州滩底村的古荔园还笼罩着薄雾,导演吴亚春的嗓门已经亮了起来。这个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的导演,如今是戏约不断的滩底村的驻村导演,他正紧锣密鼓地拍摄以乡村法治为主题的公益微短剧。
有趣的是,围着他认真讨论剧情的演员,有不少是本村的叔伯阿姨。他们刚忙完荔枝季,转身就换上戏服,在镜头前有模有样。
拍戏,成了这个岭南小村的新农活。
这并非偶然。在短视频用户突破10亿的浪潮下,农业大县高州敏锐地捕捉到风口,将千年荔乡的丰厚家底——古荔园、好心文化、特色物产,与火爆的微短剧深度“联姻”。滩底村,成了第一个勇敢“吃螃蟹”的村子。
短短一年多,这里从默默无闻的荔枝村,蝶变为剧组扎堆、游客纷至的“网红打卡地”,更靠着短剧经济创收500多万元,村民的钱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这背后,是一套怎样的致富剧本?

7月11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政策筑基
真金白银搭起“乡村横店”
想让“微短剧+‘三农’”的梦想落地生根,离不开坚实的政策土壤。
政府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制片人”。
今年,一纸《推进滩底整村运营和支持“三农”微短剧经济发展工作方案》迅速出台,瞄准“中国‘三农’微短剧第一村”的目标,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到宣传发行,构建了全链条扶持体系。更实在的是,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砸下真金白银:好剧本、优质剧都可申请资金扶持,流量高的短剧每部最高可扶持15万元,每年还有5部给予最高10万元的额外补助。

剧组在滩底古荔园取景拍摄。
光给钱还不够,硬件得跟上。滩底村正热火朝天地建设岭南乡村题材微短剧创作基地。首期就要打造10个特色拍摄场景——千年荔枝园下藏着复古唐朝驿站,农家小院变身时尚文创空间……预计年底建成,目标是吸引200个剧组安营扎寨。未来,这里更将崛起一个集创作、拍摄、制作、发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
剧组来了,人生地不熟怎么办?“店小二”服务到家。
去年9月,“粤港澳(茂名)‘三农’短剧拍摄创作合作区”在滩底村揭牌;同年10月,“茂名·滩底短剧经济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化身贴心的“协拍管家”。

艺人在古荔园里翩然起舞。谭世聪 摄
“群演哪里找,道具哪里租,片子怎么推?这些难题统统都能搞定。”吴亚春说,自己就是被这保姆式服务和滩底浓郁的乡村风情“圈粉”留下的。
这“一站式”服务如同磁石,短短时间就吸引了30多家制作机构抢滩入驻。
本土叙事
千年荔乡藏着“流量密码”
微短剧要火,故事得动人。“深挖脚下沃土,讲好自家故事”是高州秘诀。
千年资源“活”起来。滩底村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荔枝村,历代种植荔枝,拥有1300多年树龄的古荔枝树郁郁葱葱。滩底贡园更是给人无限遐想,淳朴又独特的岭南乡村民风动人。这些独一无二的家底,被精心梳理成“三农”题材拍摄素材库。

古风表演。
去年,根据茂名要求,村中按照“二十四字方针”实行农房风貌改造时就动起了影视心思。围绕往长安送荔枝的典故,打造了古色古香的唐风拍摄点、酒旗招展的庭院酒馆、琳琅满目的特产小店……这些无心插柳的场景,意外成了吸引剧组的“金字招牌”。
好的场景还需要沾满泥土的故事。
在滩底村创作的短剧内容紧扣本土脉搏。比如,吴亚春拍摄的《荔乡新梦》,讲述的就是青年用科技革新传统荔枝种植的热血故事,揭秘小荔枝如何成就大产业,塑造新时代新农人形象,“520”一上线播放量就节节攀升。

村中搭建了多个古色古香的拍摄场景。
以赛事催化“‘三农’短剧第一村”。高州承办的“金荔奖”湾区短剧大赛更是在滩底掀起创作风暴,短短3个月108个剧组蜂拥而至踩点。
其中,56部短剧巧妙地把茂名荔枝、龙眼、三华李、化橘红、罗非鱼、高凉菜,甚至滩底美丽的庭院都编织进剧情里。农产品不再是生硬植入,而是在动人的故事里变得“上头”又“走心”。相关话题被50多家媒体轮番报道,曝光量超过280万次,让“高州滩底”的名字火出了圈。
截至目前,高州已接待超150个剧组,300多名村民当过演员,产出了《荔乡新梦》《古荔新枝》《滩底00漆》等108部带着泥土芬芳的“三农”微短剧。

吴亚春(右)与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研讨剧本。
从剧组进村到游客进门,再到村民增收,高州滩底村用“微短剧+”这支神奇的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涂抹出亮丽色彩。
高州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生动展示新时代农村新貌,还以“小屏幕”撬动“大发展”,为全国县域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流量带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高州方案”。
“滩底村的未来更‘有戏’。”大联村党总支部书记郭志煜说,今年荔枝季,村边的闲置鱼塘已经变身生态碧湖,荔枝林里建起了新民宿,迎接更多镜头和游客,续写“‘三农’短剧第一村”的第二季新篇章。

民宿也吃上了“短剧经济”红利,成为热门取景点。
■一线实践
滩底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微短剧带来的不仅是热闹,更是真金白银的经济增量。
“庭院+”变身聚宝盆,过去闲置的老屋、空地,如今成了香饽饽。政府主导的“三统一四工序”风貌改造,让它们摇身一变,成为“庭院+酒铺”“庭院+工坊”“庭院+特产店”“庭院+文创馆”……这些充满乡村风情的场景,既是剧组的天然摄影棚,也是游客流连忘返的消费点,30多户农家小院就这样被激活了。

滩底建起了新民宿。
村民喜提新角色。“Action!”一声令下,平时侍弄荔枝的村民,瞬间化身镜头前的老戏骨。“在家门口就能当演员,一天能挣小300元,谁不乐意?”大联村党总支部书记郭志煜笑着说,“在家的村民几乎都参与过”。
提供场地、当群演、给剧组做饭、打理民宿……这些新工种让村集体收入比去年猛增了40%。民宿老板钟东超感触最深:“荔外民宿现在可抢手了,外地剧组经常包场!他们住这儿,吃农家饭,临走还买不少荔枝蜜、桂圆干,这流量真金白银!”

村中废鱼塘蝶变为生态绿湖。
游客涌入“打卡地”,微短剧一火,滩底村也成了“网红”。
游客们慕名而来,在古荔园拍国风大片,住民宿数星星,尝自酿美酒,体验淳朴乡情。2024年,这里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游客,直接带动经济创收500多万元。庭院经济户从22户增至33户,带动了近百人家门口就业。最实在的是,村民人均年收入涨到了5.2万元,比前一年多挣了近万元。
撰文:邱茜 通讯员 甘军亮 林健
【作者】 邱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观察|滩底村的“镜头”致富经07-11
“帮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07-10
科股早知道:海外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该行业商业模式逐步清晰07-10
好利科技多条公告迎董事会换届,被立案调查的汤奇青在列07-09
中红医疗拟收购东南亚SEA3公司75%股权并对其进行增资07-06
金鸿顺终止买新思考96%股权 去年11月消息刺激2涨停07-01
辛丰镇:坚持创新引领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