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赵竹青
人形机器人行云流水地演绎太极,咖啡机器人精准勾勒出天鹅拉花,导览机器人为外宾提供双语服务……这不是科幻电影的蒙太奇,而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真实景象。
作为科技创新“风向标”,论坛全景式呈现了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在会议现场,AI语音系统实时转录、翻译中外嘉宾的发言;在医疗展区,“眼手脑”协同手术平台正突破手术的物理边界;在金融领域,智能反诈系统能实现毫秒级拦截伪造音视频攻击……创新应用的集群式涌现,意味着人工智能已超越技术突破范畴,进入系统性重构产业逻辑的新阶段。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井喷的关键一年。论坛发布的《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也印证了这种变革。报告显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级别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算力芯片、元宇宙等跻身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赛道。不难发现,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几乎占据了未来产业的“半壁江山”。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年会“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表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区,重大前沿成果不断涌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深度赋能的同时,也正孕育新的重大变革。大模型技术持续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加速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落地应用,驱动形成新的生产力。
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版图中,中国的角色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加速转变。截至去年9月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人工智能期刊论文发表数量长期位居全球首位,顶级会议论文产出不断逼近美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50%以上。
自2017年我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全链条部署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共性技术等研究与创新应用。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地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展技术创新、政策实验和示范应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
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正在同频共振。在长三角,自动驾驶示范区“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速,构建起智能交通新生态;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机器人产量、密度均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京津冀,“人工智能创新街区”“算力供给走廊”正在形成,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智慧赋能新底座。
相关应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人工智能+”行动与产业升级需求深度协同的结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5年,“人工智能+”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还进一步明确,要“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在这场创新长跑中,多元主体正形成战略合力。顶尖高校与研究院所专注理论突破与人才培养;头部企业致力于提升模型性能,打造“AI工具箱”;初创企业深耕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将技术转化为场景解决方案;各地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助力数据要素流通、算力资源优化、场景应用落地与产业协同创新。这种“基础研究-平台支撑-应用开发-生态培育”的创新闭环,正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未来已来,唯创新者永立潮头。
相关文章:
坚决反对!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就美征收所谓“对等关税”一事发表声明04-05
我省数字经济和工业项目精准招商势头足04-05
《哪吒2》,日本全面上映!04-04
搭建人才集聚新舞台,侨界青年企业家走进普陀主题活动举行04-04
德国汽车业界:美关税政策不是“美国优先”而是“美国孤立”04-04
江苏南京:“智造”闪耀生产一线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