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养成写好习作后,能够自主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教学难点:
1.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明确写作要求。
这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习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大家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看习作提示。
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二、交流想法,开启思路。
1.鼓励学生抛弃第一种选材,别处心裁,写别人所未写。2.自己想一想,最想写些什么?
3.组内交流,也可以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按怎样的'顺序写。
三、巡视指导。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小组评议,修改习作。
1.选读习作,共同评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读自己的习作,组员共同评议)2.提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引起全体注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全班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发现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评议修改作文。
4.每组推荐一篇写得好的习作或一些优秀片断,全班同学共同赏析。5.自己再次修改习作,抄在本子上。板书设计:
表达: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要求:(1)内容真实
(2)感受独特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第二板块:汉字家园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供学生选择的内容比较丰富。当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渐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洗脸、穿衣;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我们学会了写字、画画、唱歌;在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中,我们学会了帮助他人,学会了感恩……这样的半命题作文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与学习和生活贴近的、有话可说的题材进行习作练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活生生的作文题材,才能使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并选择写作素材的能力。(重点)
2、学会抓住人物动作,以情感变化为主线,把学习的过程写具体。
3、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件事,有真情实感。
4、在交流、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并愿意和他人分享写作快乐的习惯。(重点)
教学重点
能说一次学习的经历,能清楚、具体地写一篇以“我学会了……”为话题的习作。
教学难点
准确选材,把学习的过程说具体,写具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明确“写什么”
1、话题导入: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许多珍贵有趣的回忆,有些已经慢慢沉淀,渐渐淡忘,而有些画面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其实每个回忆都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这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就见证着我们成长的道路。从每一个成长的脚步中,我们都会学会很多东西。今天就让我们拾起记忆里那最闪亮的瞬间,把快乐记录下来吧。
2、明确目标:结合图片,自读提示,明确“写什么”
“我们正慢慢长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你学会了哪件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把它填在横线上,再把学这件事情的经历、体会和同学分享吧!”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学习走路、学习用筷子吃饭、学习写字、学习画画、练习拉二胡、课后练习跳绳……
补充题目:学生根据提示思考并补充习作题目。
再读习作要求,梳理方法,
“你是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也就是要“言之有序”;“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心情有哪些变化?”就是做到“言之有物”。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和课堂内容息息相关的。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自己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自豪感油然而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热情。
二、研读例文,体会“怎么写”
1、学习“言之有序”,拟定提纲
a.出示例文《芦花鞋》片段,感受文中使用顺序词,使文章层次分明;
“那鞋的制作工序是:……。”
b.出示例文《我们家的男子汉》片段,按照“学之前(原因)”、“学习中(过程)”、“学之后(结果、体会)”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c.自拟图表或提纲,
2、重点讲练习作主要部分
a.出示片段1,体会“一波三折”让文章更“有趣”
我拿起鸡蛋在碗边轻轻地一敲,看了看,鸡蛋毫发无损。“咦,力气小了点儿,要加大点儿。”我又重重地一敲,鸡蛋应声而裂,蛋黄和蛋清掉进了碗里,可许多碎碎的鸡蛋壳也跟着掉进了碗里,蛋清洒了一桌,我的手上也全是。我手忙脚乱地把鸡蛋壳拣出来,把桌子擦干净,不料越擦越脏。打第三个鸡蛋时,我先在碗边上磕开一点儿,
再用手指一掰,鸡蛋一下子被我抠开了,倒得乱七八糟,蛋黄都破了。
b.出示片段2,体会通过动作语言这等细节描写去表达情感,才能把心理变化描绘清楚,让文章更“有情”
看着林老师“纸杯悬空”的表演,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林老师“揭秘”后,我心想:原来这么简单,我也会!我对身边的同学一挑眉,说:“来来来,看我的!”说着我迫不及待地抓起道具——纸杯,动起手来。我拿着纸杯,用大拇指在杯壁上用力一按!咦?纸杯瘪了!我皱着眉:刚才不是看得一清二楚吗!再试试吧,我就不信我不行!深吸一口气,我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纸杯瘪成一团,好像咧开嘴嘲笑我似的。旁边围观的同学们也哄笑起来,我的脸一阵白一阵红,“笑什么!”我恼了。一抬头,林老师正微笑着看向我,他把我拉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无论学什么都要认真看清楚琢磨透了才行,可不能大意急躁,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想是不是漏了什么细节呢?”听了林老师的话,我仔细地回忆林老师表演时的一幕幕情景,对了!林老师表演时本来用左手拿着杯子,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杯子换到了右手,难道是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懊恼的心平静下来,一边回忆着一边慢慢地还原魔术的每一步,终于我的杯子也“悬浮”了起来,周围传来一阵欢呼声……
——《我学会了变魔术》
c.共读文章,整体感知
我学会了泡茶
暑假的一天,我去外公家玩,正巧碰上外公在泡茶。茶,我很喜欢喝,却不知道如何泡。于是,我向外公请教泡茶的技艺。外公说:“好哇,我14岁开始学泡茶,对茶有些研究。今天就教你一招‘蜻蜓点水’吧。”
第①段直接入题,简述学泡茶的起因。
外公先将茶具洗干净,接着往壶里放进一小撮上好的茶叶。你瞧,那茶叶静静地躺在壶底。然后外公拿起热水瓶,将沸水倒入壶中。顿时,壶中“热闹”了起来。躺在壶底的茶叶像大海里的小鱼在波涛中乱撞。不一会儿,壶中渐渐恢复了平静,茶叶安静下来了,有的在冉冉上升,有的在缓缓下沉。这时,外公拿起茶壶,在几只茶杯上方迅速移动,茶水就像一条银线,乖乖地落在茶杯里。
第②段用“先、接着、然后、不一会儿”将爷爷泡茶的一系列步骤写得十分清楚;运用比喻,“茶叶像大海里的小鱼”“茶水就像一条银线”,生动传神地描写出外公泡茶技艺的高超。
我看着外公娴熟的动作,心里十分羡慕,就对外公说:“外公,让我来试试吧!”外公笑着点点头。我拿起茶壶,学着外公的样子做起来,可是,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茶水顺顺利利地进入茶杯中,不是溅到桌子上,就是太满了溢出来。我将茶壶往桌子上一放,一个人生起闷气来。外公看见了,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这‘蜻蜓点水’可不是一朝一夕学得成的。无论学什么,都要有耐心,不能轻易放弃。”听了外公的话,我心里一阵惭愧,又重新专心致志地练习起来。果然,这次好多了,溅出的水也少了很多,有的还倒得刚刚好呢。
第③段重点写小作者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让文章变得更有层次,并且十分自然地借爷爷的话引入了“无论学什么都要有耐心”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从那以后,我只要有空,就向外公学习泡茶,我泡茶的技艺也越来越娴熟了,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我都会沏上一壶香茶,引得客人们交口称赞。而每次捧起茶杯,爷爷的教诲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第④段结尾意犹未尽,文章以小见大,学习泡茶只是一次人生的体验,而爷爷给我的教诲才是我真正体悟到的,让我受益终身。
d.总结写法
写作之前精选材,明确要求再动笔;
开头结尾巧概括,事情经过写具体;
克服困难描重点,巧抓细节绘心情;
学会点题明中心,题目内容紧联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到例文动作描写具体,心理活动描写详细,让学生朗读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初步掌握写作技巧。
三、自读互评
1.出示评价要求,自读自评
a.过程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b.是否写清楚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c.写得是否具体?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修辞手法的应用。)
d.是否有自己的体会收获?
2、请部分学生展示习作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或片段,
3、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再次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
通过多方位的交流,学生在互相评价、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改,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又可以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相关文章:
懂你的人,会明白你的情绪起伏;不懂你的人,看不出你的喜怒哀乐01-09
许多事不是想明白之后才能无所谓,而是无所谓之后才能想明白01-09
16句温暖语录:原来失去比拥有更踏实01-09
触碰心灵的干净句子,净化心灵,顿悟人生01-09